> 观点 >

中金解读五中全会公报: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后续关注两关键点


来源: 网络综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本轮规划兼顾了中期和长期,即对未来5年做出了规划,又对未来15年的远景目标提出了展望,这意味着整个规划对长期发展亦有一定指导意义。

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体系。《公报》中提出了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经济、科技、国家治理、文化、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展望,突出强调了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十四五”目标总体呼应了远景目标,延续了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提法,强调了“国内市场更加强大”。

创新是现代化的核心,科技发展强调自立自强。《公报》尤其强调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排名所有措施的首位。而对于科技发展方式,也不仅仅是引进国外科技,而更多强调了“自立自强”,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形成了呼应。

虽以内循环为主,但双循环相互促进。《公报》多次强调了国内市场的广阔性,“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消费率预计将逐渐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将带来新的改革红利,我们预计或将有利地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城乡差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闭关锁国”,国际市场仍然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双循环是相互促进的。我们预计国际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等都将受益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统筹安全和发展。《公报》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拓展了发展的范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及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安全”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而“安全”的范畴也在不断拓展,“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以产业链安全为例,对于中国来说,虽然近年来整体上对于全球价值链的进口依赖度逐渐降低,但是部分初级产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能否得到保证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

后续关注《建议》和《规划纲要》全文发布。根据“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时间节点,11月初或将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审查和批准《规划纲要》并在人大表决通过后发布全文。

 正文

10月29日,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我们对此简评如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目标的基础上,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十九大报告就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划分成了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本轮规划兼顾了中期和长期,即对未来5年做出了规划,又对未来15年的远景目标提出了展望。

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体系。《公报》中提出了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经济、科技、国家治理、文化、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展望,突出强调了“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相比《十九大报告》多了“综合国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了四个层面:“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强调了均衡发展,要“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十四五”目标总体呼应了远景目标,对经济、科技、国家治理、文化、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未来五年的中期发展提出了展望,延续了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提法,强调了“国内市场更加强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等。

创新是现代化的核心,科技发展强调自立自强。《公报》尤其强调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排名所有措施的首位。“十四五”目标中也要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体现了产业链整体升级的愿景。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面临人口红利消退、金融周期压制等不利因素,需要转变增长动力来源,由以往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转变。而对于科技发展方式,也不仅仅是引进国外科技,而更多强调了“自立自强”,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形成了呼应。

虽以内循环为主,但双循环相互促进。《公报》多次强调了国内市场的广阔性,随着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大关,14亿人口规模将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口结构也将使得消费倾向上升,消费率预计将逐渐提升。同时,《公报》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而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将带来新的改革红利,我们预计或将有利地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城乡差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闭关锁国”,国际市场仍然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双循环是相互促进的。实际上,韩国和欧盟在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之后,出口占GDP的比重仍然继续提升。《公报》提出:“推进贸易创新发展”。除了“走出去”,我们预计“引进来”的步伐也将加快,国际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等都将受益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公报》提出:“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统筹安全和发展。《公报》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拓展了发展的范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及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安全”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而“安全”的范畴也在不断拓展,“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以产业链安全为例,对于中国来说,虽然近年来整体上对于全球价值链的进口依赖度逐渐降低,但是部分初级产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能否得到保证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整体粮食的进口依赖度不高,2019年为14.5%,但是部分品种,如大豆的进口依赖度高达83.1%;2019年原油、铁矿石的进口依赖度分别为72.7%、56.3%;这种对初级产品的高进口依赖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替代技术(例如绿色能源)来部分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进口来源地的多样化来保证供给。集成电路也是大量依赖进口,2019年进口量是国内产量的2.2倍。

后续关注《建议》和《规划纲要》全文发布。根据“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时间节点,11月初或将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审查和批准《规划纲要》并在人大表决通过后发布全文。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