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青海祁连山非法开采报道的体会


来源: 网络综合

8月4日,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的报道,掀起巨大的舆论冲击波,触发一场声势和力度空前的专项整治行动。

同一座祁连山(15.500, 0.34, 2.24%),甘肃因生态环境破坏,一度触发“最高规格”问责;而青海“隐形富豪”打着生态修复的旗号进行掠夺式开采,迄今已持续14年,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局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今年8月4日,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的报道,掀起巨大的舆论冲击波,触发一场声势和力度空前的专项整治行动。

随着青海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的启动,背后的责任问题、腐败问题、作风问题渐次浮出水面。追责问责开始引发青海官场震动,反腐大幕悄然拉开,青海省副省长文国栋主动投案,另有两名厅局级干部、三名县处级干部相继落马;青海“隐形富豪”、兴青公司董事长马少伟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这篇报道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威力,为痼疾重重、久攻难下的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破坏乱象的彻底治理,做了直接和有益的舆论推动。这是践行“四力”的一次尝试,是一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业务实战练兵。我由此深切感受到,舆论监督报道更需要打牢“四力”根基,唯其如此才能出真品、出精品,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脚力是基础,

新闻精品中能听到记者脚步声

2018年,我历时半年多的调查,推出了《青海一矿权大案调查 涉假红头文件“夺走”千亿矿权》的报道。披露的事实是:青海商人马少伟依仗一纸疑似造假的政府公文,以零投资从陕西一公司手中,夺得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一井田开发经营权,因此引发旷日持久的矿权纠纷。总面积11.3平方公里、探明优质焦煤储量3.93亿吨的一井田,估值高达千亿元。报道中简略提及一个背景,即在未获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马少伟“随即在一井田展开‘大揭盖’式采挖”,“据专业人士测算,到2014年6月底,从一井田煤矿开采优质焦煤1000多万吨,获利超过百亿元”。

彼时我所关注的重点是涉假红头文件,矛头指向“行政资源和政府公信力为不法商人背书”,对祁连山南麓非法开采一事未做深入调查,但此后木里矿区生态破坏问题一直萦绕于心:规模如此巨大、破坏如此惨烈的掠夺式采挖,何以经年累月、有恃无恐?我决定对此展开深入调查。

聚乎更矿区一井田地处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这里高寒缺氧、人迹罕至。2019年4月下旬,我从西宁出发开车9个小时,跋涉400多公里,刚到天峻县城,就被高原反应折腾得头晕气短、胸闷厌食,频繁地大口吸氧后,仍整夜睡不着觉。次日到达离县城160公里的木里矿区,头上就像被念了紧箍咒一样胀痛欲裂,嘴唇和指尖发紫,连站都站不稳。

从事调查报道18年,曾遇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困难和危险,这次面临的却是生理上的极限挑战。且来到这个地表只长浅草不长树的边远之地,不是来总结经验唱赞歌,有采访对象提供便利条件,而要独自面对利欲熏心、铤而走险的不法利益集团,能否突破心里完全没底,高原反应最剧烈时甚至萌生过退意。意志受到极大考验之时,也往往是催生精品佳作的时候,我以此自勉自励。

以山东煤炭采购商身份游弋于矿区外围,幸运地结识在一井田煤矿拉煤数年的山东籍大车司机。说辞是拟大量采购此地优质炼焦煤炭,需全面了解一井田煤矿是否具备稳定的煤层及产煤量。煤矿戒备森严,我以副驾驶之名跟车进入采区时,一部手机按规定交门卫岗亭暂存,另一部手机藏于车内,用于拍摄图片和视频。与司机老乡夜宿工棚,硬着头皮陪喝几口白酒御寒畅聊。几日所见所闻,皆如获至宝,却触目惊心。其时祁连山南麓雪花飘零,白天气温4~5℃,夜间则陡降至零下14~15℃,如此温差之下罹患重感冒,实在不堪苦撑只得下山返京。

就此见闻,写作一篇报道亦能成文,终觉浮皮潦草,于心不甘。2019年7月上旬,再上祁连山。此去不知何故,进入采区遭逢极为严格的盘查,跟随司机老乡犯险抵至开采现场,重点查看开采规模等动态变化,获得诸多新的情况。下山之后本欲作一些外围采访,随后着手写稿,但感觉数据尚不够翔实,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开采情况尚不够充分,这样的作品不大可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它只涉及 “是怎么回事”,而未解析“此事何以如此”等深层次问题。时隔一年,2020年7月,三上祁连山。此行收获颇丰,一番查访印证,一年来盘桓心头的系列问号被拉直。

作用于舆论监督的批评性报道,由于其特殊的功能,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进行更多的投入,确保事实确凿和报道准确。从十多万字的采访资料中捕捉最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从多个部门、数十个采访对象中采撷关键的证人证言,使得这篇报道具备了无可置疑、一炮打响的坚实基础。

 眼力是智慧,

新闻精品中洋溢着独到魅力

青海木里矿区长时间、大规模的非法开采问题,此前并非没有媒体关注,但问题依然存在。在筹划报道时,我就计划这个报道不做“现象类”监督报道,要做深做细“个案监督”,“张开五指”不如“攥紧拳头”,眼力要深要细。

眼力是一种洞察力、辨别力、捕捉力,要求眼光独到,练就一双能“见人之所未见”的慧眼。眼力欠缺,看不到深层的东西,文章自然就只有表面热闹,不见内在门道,抓了一把表面材料,形近而神远。就一井田非法开采问题而言,要准确地告诉读者“怎么样”,而不类似于常见的充斥报端却波澜不惊的“非法开采”报道,就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有价值的闪光点,从水滴看海洋,从树木看森林,透过表象探求问题的真相和本质。

从2014年8月开始,木里矿区煤矿全面停产整顿,采取露天采坑边坡治理、渣土复绿等措施修复生态,青海省委主要领导带队到矿区现场办公。马少伟及兴青公司一贯肆意妄为,在此背景下是否有所顾忌?记者千方百计从兴青公司内部得到证实:在整治风声趋紧的2014年,该公司仍从一井田采煤113.47万吨。

2016年2月,中央有关方面《关于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引起高度重视,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进入最为严厉的时期。此时的马少伟有无收敛?记者费尽周折,拿到该公司内部相关开采数据,就在当年兴青公司非法采煤100多万吨。

2017年8月8日至9月8日,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对青海省开展环保督查,当年兴青公司的开采数据尤为重要。记者通过内线人员得到的统计情况是:是年该公司非法采煤仍近百万吨。2019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对青海省开展环保督查。据反映,督察组下沉天峻县督查,兴青公司的开采停了数天,督察组离开的次日即恢复开采作业,此后的一段时间的开采数据可以一当十。记者拿到的该公司2019年11月26日至12月29日《挖机挖煤结算表》显示,10台挖掘机合计产煤11.28万吨,当年产煤量合计近百万吨。

眼力还体现为一种预见力。马少伟极有可能承认过去有非法开采行为,但会声称现已“金盆洗手”,或者辩称所采挖的为修复治理过程中的“工程煤”。只有拿到最新的开采数据,方能一招制胜。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目前在开采现场有陕西汉中和四川两个项目部,必须拼尽全力拿到相关生产数据。结果其中一个项目部2020年6月26日至7月25日“自卸车作业统计表”显示,此期间产煤44206吨。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其非法开采仍在持续,且有组织的大规模采挖才会有如此之大的产煤量,绝不可能是修复治理过程中挖掘的“露头煤”或“工程煤”。

独到眼力洞悉独到问题方向。这种眼力的产生的效果是:面对舆论监督,青海方面未作一字辩解,迅速认定涉事企业涉嫌非法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稿件刊发的第四天,马少伟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脑力是飞跃,

新闻精品中闪现思想锋芒

脑力是决定新闻作品水平高下的关键。思想是新闻的灵魂,体现精品的最高境界,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取决于报道思想的穿透力。重大题材所蕴含的“大局观”才是记者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锻造舆论监督新闻精品,不应简单地停留于问题的呈现、感受的传递和是非的判断,而要深挖一锹,把落脚点放在问题、感受、是非背后逻辑链条的分析上,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传播的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

打好污染防治硬仗,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暴露了陕西省部分官员对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的问题。同一座祁连山上,青海木里矿区暴露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长期非法开采、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置于上述大背景下考量和把握,报道才会有思想的高度和锋芒。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势必把一个难得的大题材写成一般的问题报道。思想高度受限,通篇终究不过会是“杯水风波”“一己悲欢”,不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黑金神话”背后的重重黑幕更无可能揭开,遑论刮骨疗毒、正本清源,净化地方环境和政商生态。记者只有心怀大局,作品才能像拳头一样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够震撼人心,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报道刊发当日,青海省成立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为组长的专项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次日晚抵达现场开展核查。青海省委就此两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严查严办、举一反三。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两场新闻发布会,省纪委监委成立专案组介入调查。高层多位领导同志就此作出批示。省委省政府于8月12日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大会,提出以木里矿区非法开采问题为镜鉴,深刻汲取教训。

笔力是呈现,

新闻精品中的传播价值呼之欲出

笔力是脚力、眼力、脑力成果的转化,是“四力”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环。文字失之于工,思想的价值就会被埋没,一些看似问题不大的笔力因素也会使文章“降温”。《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一稿,不论从标题、内容还是呈现形式,都力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详略得当、用笔精炼。

将不足4000字的报道,锻造成“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体现重大主题报道的内涵和传播效果,打磨稿件必须下足功夫。为了使稿件于理能有共识,于情能有共鸣,素材哪些取、哪些舍,落墨何处详、何处略,运笔何时重、何时轻,写作时都颇费思量。

好的舆论监督报道未必语言都要冷冰冰,为了增强文字感染力,稿件中既有“远处是碧草如茵的自然湿地、珍珠般洒落的羊群和白雪点缀的山峰,近处则是一片狼藉的煤堆、渣堆和触目惊心的巨坑,对比之下像是绿色的高原草甸被遽然撕裂,黑色煤炭和渣土如伤口处外翻的血肉,令人不忍直视”的现场描述,也有“上级领导、执法人员前脚刚离开、后脚就恢复生产”通俗化叙事,甚或有“开采只吃‘白菜心’”的口语化运用。

这篇稿件甫一发出,即被中央各重点新闻网站、各大主流新闻网站及客户端、各门户网站大量转载,其中新华社客户端当日阅读量为170万;截至8月15日24时,该舆情在网络上的信息超过190万条,“青海隐性首富”“祁连山非法开采”“青海木里非法煤矿探访”等均进入微博热搜榜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形成刷屏之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权威媒体针对该事件刊发评论文章。以央视《新闻1+1》栏目为代表的多家媒体纷纷跟进,该话题连续十余天成舆论热点,时至今日仍在发酵。

“勿忘人民”,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的谆谆教诲,也是记者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调查性报道最能诠释“勿忘人民”的精神内涵,最能承载记者的新闻理想,最能体现新闻报道的舆论力量,也最能让一个记者有成就感。前不久,中国记协一位领导发信息勉励记者:“青海祁连山非法开采的报道,履行了新闻工作者明辨是非、维护正义的神圣职责,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记者历时两年多次探访调研,是践行‘四力’要求的生动实践。”

而这些得益于新华社和经济参考报社领导特别支持、呵护记者做调查性报道的积极性。经济参考报负责人在签发这篇报道时,充分尊重记者的个性化表达,保留了标题、文章细节的原汁原味,这些都是报道最终引爆舆论场的重要原因。当然,这篇报道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强化脚力、优化眼力、提升脑力、淬炼笔力,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作者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调查工作室主任)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