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百公顷水稻秸秆育肥四百多头黄牛|全球快资讯


来源: 长春日报


(资料图)

养殖场内,秸秆变成了牛饲料,牛粪又作为肥料反哺大地,种植出绿色有机稻米。这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赵滨 摄

4月2日,在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清晨的阳光透过大棚的棚顶,照在数百头西门塔尔牛的背上,它们正悠闲地享受着来自稻田的绿色秸秆饲料。

与其他合作社的大棚不同,这里的大棚没有种菜,而是用来养牛。养殖棚干净整洁,合作社理事长徐禹庆精心安排了每头牛的生活空间,保证养殖过程的卫生和安全。“这些牛属于乳肉兼用的品种,产肉性能相当不错,饲养过程中还能充分利用上一年产生的水稻秸秆。”徐禹庆乐呵呵地说。

在一旁的水稻秸秆加工区,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将秸秆碾压并切碎,使其更利于黄牛消化吸收。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处理,原本废弃的秸秆变成了宝贵的饲料资源。

“收割回来的水稻秸秆经过晾晒和筛选,去除杂质和水分,这是第一步。然后把水稻秸秆切碎,与添加剂混合一下,营养价值就上来了。再经过酶解、发酵等多道工序,加工成适合黄牛吃的饲料。”开始养牛前,徐禹庆便钻研了水稻秸秆的回收与加工。他告诉记者,为了将秸秆转化为优质牛饲料,他精心研究了这一套秸秆加工流程。

秸秆得到了充分利用,本是种植大户的徐禹庆又多了一个养殖户的身份。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巧妙地利用牛粪,合作社种植的水稻也成功转变成绿色有机稻米。经过发酵的牛粪被送到田里,每亩地施用10吨左右。

“这10吨腐熟后的牛粪相当于188公斤的尿素、96公斤的磷酸二铵、188公斤的硫酸钾。用这种自产肥,每公顷地能节省约1500元的化肥开支。”徐禹庆满是自豪地说,合作社用118公顷的水稻秸秆养殖了400多头牛,牛的粪肥回馈土地,增肥地力,实现循环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徐禹庆和他的合作社正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将学到的新知识不断转化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动力。在徐禹庆的带领下,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实现稻田集中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明渠灌水变为地下管网送水,泥泞的田间路变成了硬化路,还发展了鸭稻共生的循环农业。

未来,徐禹庆计划进一步拓展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完善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先进装备的使用,以提高合作社的农业生产效率。合作社今年还计划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种养结合进一步升级。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