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当前头条:四大机遇与四项措施,挖掘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新潜能


来源: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是亚洲金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和东盟双边经贸关系深入发展,金融合作具备了更深厚的基础。

在投资领域,根据商务部《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2021年,中国大陆对东盟10国的投资达197.3亿美元,占对亚洲投资的15.4%,占对中国香港以外亚洲投资的73%;72家东盟金融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资格。

在货币金融领域,2021年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16%,十年来增长近20倍。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老挝五国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印尼央行正式启动中印尼本币结算合作框架(LCS),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及中资银行在东盟10国全覆盖。


(资料图片)

在区域金融合作领域,2021年3月,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协议特别修订稿正式生效,增加了本币出资条款,CMIM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的脱钩比例从30%提高至40%。“10+3”(东盟+中日韩)框架下的区域内金融合作获得了进一步升级的动力。

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面临着新机遇。一是亚洲区域新的经贸关系正在形成,东亚区域分工走向重构,东盟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的市场份额扩大,中国则成为重要的最终需求来源和更高附加值的中间品提供者,这为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提供了实体经济基础。

二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目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协定,这为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带来更大空间和新的机遇。

三是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正在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框架进一步完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货币锚研究,东盟国家中,与人民币波动关联较紧密的货币包括印尼盾、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等。人民币是东盟区域影响力第二大的货币,其影响力仅次于美元,显著高于欧元和日元。

四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和新业态在区内蓬勃发展,带来更多合作机遇。

亚太地区在贸易、投资、价值链领域的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科技领域的互联互通更是具备了显著的长板特征,亦可以成为金融合作的抓手。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还有较多可以发力之处。

首先,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各方对于进一步深化区域内金融合作的诉求日益高涨,中国和东盟应当加强“10+3”框架下的区域金融合作,促进清迈倡议多边化从承诺出资转为实际出资,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其资金规模,建立起具有法律地位的基金,更好地发挥其区域金融安全网的职能。除应对流动性问题之外,双方还可探讨在区域内以本币出资形式建立基金,促进区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稳定。

第二,推动建设亚洲共同债券市场,积极开展资本市场合作。在过去,建设亚洲共同债券市场的一个共识就是,东亚国家普遍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导致储蓄外流,无法支持东亚本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发展。自2022年乌克兰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制裁风险上升。加强亚洲共同债券市场建设,尤其是以中国在岸市场为重要构成部分的亚洲债券市场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继续促进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吸引东盟国家的优质来源到中国市场发行熊猫债券,进一步做大、做深亚洲债券市场。此外,也应继续深化中国与东盟在资本市场的合作。

第三,在RCEP等经贸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金融合作水平。应推动区域投资合作,加强在传统贸易及数字经济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和延伸。要特别重视以区域内科技领域的长板为基础,加强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加大金融对跨境电商、贸易数字化等数字经济模式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产业的支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价值链调整的大背景,形成分工更加合理的亚洲价值链。应持续完善中国与东盟的货币金融合作机制,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扩大区域内的本币使用。

最后,以人口流动为基础,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根据我们的调研,疫情前仅广西就有约20万越南劳工。但这些劳工没有工作签证,只能通过边民证在广西工作,因此无法在银行开户,雇主只能使用现金为其发放工资。可以尝试建立“中国产业链+东南亚劳动力”的经济一体化模式,这样既可以缓解中国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又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劳动力要素把产业留在国内。而围绕劳务合作产生的支付、汇款等需求,可考虑通过开立可供跨境使用的人民币账户来解决,同时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场景和网络效应。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