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稻村”转型记


来源: 长春日报

在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换上了“绿装”。 梁闯 摄

广阔的饮马河沿岸,连绵的稻田环绕。微风拂过,农机手驾驶着“铁牛”在田间畅快穿梭,所经之处土壤平整松软、沟渠纵横相连……不一会儿,一块块空荡荡的水田就换上了“绿装”,一株株秧苗竖成列、横成排,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拼接出一望无垠的绿色。

看似应季而来的稻田风光,实则是精心筹划、深耕细作,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将高标准农田与全程机械化作业、绿色有机种植有效衔接,规模化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高标准农田长啥样?又“高”在何处呢?

稻田不再被分成小块的“烧饼田”,而是连成了大片的“高产田”;四周没有了泥泞的田埂,取而代之的是硬化的水渠;水田里几乎看不到忙碌的身影,只有现代化农机有序作业;查农情只需看一下大屏幕,通过物联网监测便可实时掌控;不少稻田都建有鸭舍、投放螃蟹,实现种养结合,节水、节肥、增效……来到红光村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你会感慨:原来水稻还可以这样种!

这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改变。由于全村276公顷耕地全部为水田,红光村过去就有“稻村”的美誉,稻米品质有口皆碑,可好名声却没带来“实在钱儿”。村里也试过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鼓励稻农使用现代化农机,可一来投入太大,二来大型农机也施展不开。

“以前每家每户的地块分散,大型农机根本用不上。”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李在德对记者说。近年来,红光村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村里协调全村406户农民的土地,通过入股或流转的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农田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节水灌溉、土壤肥沃……实现了水稻生产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的转型升级。

“现在村里的稻田,大块的有十几亩,小块的也有五六亩,单是把田埂打破、连片,种植面积一下子就多了30公顷。”李在德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全村粮食产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率提高7%。

建设高标准农田,释放规模效应,稻农成了最大受益者。宽敞的田间路更方便农机进出,标准的田块更适合农机耕作。正指挥农机作业的合作方企业负责人安明星介绍,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只有高标准农田才能实现,“在保证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提供全程的优质社会化服务,统一育苗、整地、种植、植保、收割,红光村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

高标准农田里不仅种出了优质水稻,更“种出”了观光农业的新路径。在稻田边种植鲜花,修建栈道、观景平台和景观小品,游客可以走进稻田看美景、闻稻香、听蛙鸣……与稻田诗情画意相呼应,红光村还在高标准农田里修建了一座现代农业稻田公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农田建设搞上去了,致富走对了路。”李在德信心满满地说,村里将继续建设好高标准农田,通过智慧农业平台提高水稻种植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目前,全村的276公顷高标准农田已全面开启水稻插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近年来,我市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正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革。今年,我市还将创建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壤培肥改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