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基石 全球报资讯
2023-06-14 09:05:01
来源:
长春日报
11日,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民悦水稻种植合作社的水田里,鸭子正悠闲地觅食。 张欣禹 摄
(资料图)
9日,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增益种植合作社对全程托管的农民土地进行玉米苗期深松作业,由于土地集约经营,合作社的农机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张欣禹 摄
在榆树市环城乡,河流在稻田间蜿蜒绵延,犹如一条丝带,点缀着村庄与稻田,浇灌着丰收的希望。 李贺新 摄
10日,在榆树市环城乡的一片玉米田里,农业专家为农民讲解演示苗期深松施肥技术。 陈可炜 摄
6月,榆树大地俯瞰如画!玉米地一望无际,水稻田绿浪滚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农作物舒展着身姿、铆着劲生长,粮食生产大有可为。
仓廪实,天下安。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榆树市,粮食产量连续19年位居全国县(市)之首,全市现有的588.31万亩耕地中,黑土地面积达577.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8.2%。2022年,榆树市粮食产量实现62.2亿斤,保持连年稳定增长。
粮食连年丰收是如何实现的?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榆树市寻找答案,实地见证党的二十大精神给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带来的巨大收获。
1
打通黑土地“经脉”——
科技赋能精准滋润“好解渴”
来到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只见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田里,一根根滴灌管在地头若隐若现,一直延伸到田间深处。“这些滴灌管在播种时,随种子一起埋进土壤”,合作社理事长丛建俯下身,指着这套设施介绍着,眉宇间露着自豪,“这是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管浅埋到地下3~4厘米处,每隔30厘米左右就有一个小孔,水分和肥料可直达作物根部,效果好着呢,丰收也有了保障。”
铺下“毛细血管”,就如同打通了黑土地“经脉”,直接滋润土地,节水、节肥。丛建细算过一笔账:水肥一体化,肥料利用率可达75%,水分利用率在90%以上。过去每亩地要近百公斤肥,现在一半就够了,灌溉用水更是从每亩30立方米降至5立方米。“虽然设备前期投入比较大,但粮食产量、品质有保证,还能减少化肥投入,综合起来,很有账算!”
“有了这门‘高科技’,田间管理也轻松多了。用手机软件就能直接操作,哪里需要就点哪里。”谈起这项智能技术,丛建打开手机演示起它的神奇,“土壤里埋了探测器,水分、肥力需求有预警信号,阀门可自动打开,随时补充。”
保护黑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如何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摆在合作社面前的一大课题。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大水漫灌,到如今让农作物享受“一对一”精准滋润,农业科技正在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农业生产不再“看天吃饭”,帮助土地稳产增产,更给黑土地带来多重养护。
向土地要粮,向科技要粮。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近些年,榆树市在养好地种好地上,措施也是花样翻新:在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合作社中率先启动建设水肥一体化高产模式;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30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实施“引松济卡”工程,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4万亩;成立黑土地保护检测中心,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
2
打破“零耕碎种”瓶颈 ——
集约化经营让农户“两头赚”
“春天就能先得钱,打工又能挣份钱,秋后还能分些钱。”这是位于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增益种植合作社农民的生活写照。不操心种地,照拿种粮的钱,解放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让农民的收入翻一番。
“今年合作社托管1.2万亩、流转4500亩,农民可自由选择土地集约模式,为的就是让土地连成片。”增益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合作社有技术、有农机,还为农民代购种肥等农资,“农民干不了的农活我们干,实现不了的技术我们替他们实现。”
来到合作社农机大院,大型“巨无霸”农机一字排开,相当震撼。从成立初期的两三台套,到现在的近百台套农机,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相辅相成,马占有深有体会,“今年春耕,合作社仅用了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上万亩农田的播种,一台农机能顶上百人!”
土地集约,让现代农业如沐春风,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全程托管、土地高效流转、统种统收分管经营、股份经营、“农企+合作社+农户”经营……榆树市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将过去“零耕碎种”变为集约化管理,生产品种、作业时间、耕作水平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如今,以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榆树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 目前,榆树市共有国家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4家、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10家、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78家,经营土地超过1500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78家。
土地连成片,为农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次可播种12垄的“巨无霸”农机一天能播种百公顷土地的神奇,在大型合作社一再上演。榆树市以支持农民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先导,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大型农机具和无人驾驶智能农机具倾斜,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现代农业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目前,榆树市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5.6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1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69.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从春种、夏管、秋收的全程机械化,到无人机航化植保,科技引领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3
打开“精准条耕”新路径——
保护性耕作的“榆树模式”
在榆树市八号镇大岗村,看着好于历年的玉米长势,晨辉种植机械合作社负责人刘臣对丰收充满信心,“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
十几年来,晨辉合作社一直在寻找一套更适合当地的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刘臣说:“秸秆全量还田是保护黑土地的好技术,但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温、地势、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调整。”
今年,晨辉合作社耕种的600公顷土地,不仅全部实行保护性耕作,还将符合当地土壤条件的“精准条耕”技术进行了农机配套升级。为应对洼地、丘陵、半山区等地块,他们重新调整了农机旋耕刀片深度、挡泥板位置等。
刘臣对条耕机的改良升级,可以说是“上了瘾”,这背后的动力,就是守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粮食产量——良田、良技、良法,一个都不能少!
“跟着合作社,这技术我用了4年了,明显能感受到土壤的墒情好了、玉米的产量更高了!”大岗村村民刀广勇热情地介绍起这项新技术:“‘精准条耕’技术不仅解决了秸秆全量还田影响出苗的问题,还实现了土地轮作休耕。”
作为我省首批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县之一,榆树市将黑土地保护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建立起3个千亩示范基地,不断探索和推广黑土地保护良方。农业生产中,采取成熟的保护性耕作、增施农家肥、粮豆轮作、秸秆深翻还田、机械深松等技术措施,总结出“增施有机肥与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相结合”“秸秆覆盖与免耕播种相结合”“增施有机肥与测土配方施肥相结合”等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4
打造可持续发展“循环链”——
种养结合构建绿色“生态圈”
“只种地、不养地”导致土壤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板结硬化等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民悦水稻种植合作社主动探索试验,创造性地将稻田养鸭、稻秆喂牛、牛粪还田形成产业闭环,塑造出一条既生态环保、立体高效,又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6月初夏,合作社的水稻插秧正式结束,也标志着这条生态链的启动。
“鸭子生活在稻田时,踩踏土壤有培土的作用,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更重要的是排泄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民悦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对稻田养鸭的优势如数家珍。植保期,稻田鸭在田间“巡逻”,代替农药、化肥,免去除虫、除草环节,让农田更加肥沃。他说,保护黑土地还是要用农家肥。
去年,民悦合作社又引进400多头肉牛,养殖产生的牛粪被还田利用为有机肥,种植的水稻也成功转型成绿色有机稻米。徐禹庆介绍说,“每亩地施用10吨牛粪,就相当于188公斤的氮肥、188公斤钾肥、96公斤磷肥,能节省上百元的农资开支。这样种出来的有机稻米,能卖到每公斤40多元,收益是普通大米的4倍。”
为保护黑土地,榆树市确定的一个主推模式就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启生态养殖绿色循环新路径。每年春季,他们都会开展专项治理,整治自然屯和违规粪污堆放点,建设秸秆粪污堆沤发酵场和村级畜禽粪污暂存池,年生产粪肥总量达到150万吨以上,还田耕地面积超过70万亩。于是,作物秸秆这个秋后的烦恼,成了喂养畜禽的饲料,畜禽产生的粪污经过处理再变成有机肥还田,又成了农作物的养分。
一个朴素的农业循环,既让农民增收致富,又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下了基础,也为乡愁铺就了宜居宜业和美的底色。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
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基石 全球报资讯
-
与非遗相伴 和传统同行
-
省人大常委会系统谋划推进调查研究 将调研成果转化成群众获得感
-
厄尔尼诺再度登场,2024年或成史上最暖年?_世界快播报
-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亚军张恒远因病去世,年仅37岁
-
环球观察:大熊猫走“猫步”、短尾猴吃竹笋……多种珍稀野生动物频繁亮相
-
【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国麦收进度过八成
-
天天新资讯:二道区开展大型综合体应急演练
-
仙居重大项目审批时间大大缩短 超时即办,倒逼审批提速 时快讯
-
社工在浙江“热”起来了!但仍需更多认可_环球视讯
-
全球快消息!台州市2023市民艺术节拉开帷幕
-
这所学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宇宙级浪漫! 世界短讯
-
全球焦点!天津河东区有居民区发生爆炸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
-
环球新消息丨绿园区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整治专项行动
-
每日资讯:饭后这些习惯不健康
-
绿园区规范科级干部选任工作|今日快讯
-
浙村超有料丨有了“聪明大脑”的古朴乡村长啥样?来丽水松阳陈家铺看看吧
-
即时焦点:第二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遴选标准是什么?国家发改委回应
-
60地入选!浙江新一批城乡风貌样板区名单公布,有你居住的地方吗? 独家焦点
-
城乡公交“带货”进村!绍兴新昌客货邮融合成乡村振兴新引擎_快播报
-
世界最大吨位之一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SEPETIBA”轮在天津完成交付
-
国际航协专家:C919国产大飞机折射中国民航市场巨大潜力
-
全球速看:央广财评|双碳落向“实”处 “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
-
一图速览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发展成绩单
-
当前速读:专访:美债务上限法案难消世界对美国“不安感”——访日本无限合同会社首席经济师田代秀敏
-
沪宁沿江高铁完成热滑试验 即将联调联试-全球要闻
-
人民论坛网评 | 解锁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
-
【地评线】紫金e评:压实“三夏”生产针脚 绣好壮美丰收画卷
-
中国已全面淘汰23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资讯推荐
-
报道:浙江义乌通报福田小学一教师体罚学生:已责令学校解除其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