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物美拟赴港IPO虚实 二次上市求资金“解渴”


来源: 网络综合

物美拟赴港IPO虚实 二次上市求资金“解渴”

本报记者/许礼清/孙吉正/北京报道

“早在六七月,就有银行业人士在兜售物美集团Pre-IPO股权额度。因此,按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预计物美集团可能将于今年下半年赴港IPO,甚至可能在9月。”近日,物美启动Pre-IPO轮融资的消息甚嚣尘上,再度赴港上市也引起外界热议。

对于物美是否已经启动Pre-IPO轮融资以及具体上市细节,《中国经营报》记者向物美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对方的回复。但在5月份,物美集团副总裁张正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更快更好推进线上线下数字化转型等,不排除接受一些新的资本支持,在资本结构上做一些尝试。

事实上,物美并非资本市场的新人。2003年物美便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并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零售企业,于2015年退市。近几年物美不断“买买买”,壮大自己的商业版图,致使其负债规模持续增大,上市能够通过融资缓解其债务压力。但上市意味着更加公开化,物美凭借什么优势打动投资者,资本市场又会给物美带来怎样的改变引人关注。

“物美上市就是为了更好地筹集资金支撑其业务发展,上市或许较为容易,但是上市只是起点,物美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经营问题。如今传统的零售业看似有回暖的趋势,但整个市场的格局,包括业态的变化,跟过去都有所不同。所以物美上市之后如何运用关注和资金去做好经营、发展壮大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向记者表示。

资本的渴求

近日,物美启动Pre-IPO轮融资的消息不胫而走。

所谓Pre-IPO轮融资,一般指IPO上市前的一轮投资。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记者,Pre-IPO是因为在上市前企业还需要资金改善业务,也是为了上市之后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但要进行Pre-IPO轮融资,也说明物美正式IPO至少需要一段时间。

Pre-IPO轮融资的举动,也意味着物美对于上市已然是跃跃欲试。“零售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很大,收购来的资产又形成很大债务负担,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债务规模,也可以补充流动资金。” 沈萌认为。

证券分析师王强(化名)告诉记者,港股是最适合物美的选择:“物美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且处于扩张期,目前的第一发展要义就是快速融资。而港股相较于美股来说,对传统企业较为友好;港股上市速度又比A股快,能够解决物美迫切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香港本身没有实体经济,所以香港市场的股票溢价不是很高,股东容易融资并且容易套现。”

“但香港市场溢价不高,市盈率往往很低,想要卖出一个好的价格并不容易。这也是一个无奈的地方,为了快速融资必须选择港股。但投资者买不买账,就要看其后续发展了。”王强说。

事实上,早在2003年物美就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零售企业,上市后,物美开启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大规模并购扩张。公开资料显示,上市仅一年,物美便通过托管、收购、重组等方式控制或拥有了北京超市发、京北大世界等全国20多家商业企业的400多个网点。

2015年退市也无法阻挡物美扩张的步伐。仅在2018年,物美以14.2亿元将乐天玛特华北区21家门店并入物美体系;世纪联华大卖场北京门店也被物美收入囊中;邻家便利店的70多家门店也改头换面成为多点便利店。2019年上半年,物美还接手了华润万家在北京的大卖场门店;2019年6月,物美获得重庆百货(31.050, -0.58, -1.83%)45%的股权,物美的版图也正式向西南市场扩张;2020年,其斥资120亿元将麦德龙纳入麾下。

对于快速扩张与上市诉求之间的关系。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认为,并不能说物美大规模并购扩张的直接目的就是上市,但是前面的工作有利于上市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做大盘子,提高估值。这是一个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

而伴随着扩张加速,物美的资金需求巨大,物美倚靠频频发债获取资金。2019年,物美共计发行了7只债券,每次募集资金都高达数亿元;就在2020年5月7日,其发行的“20物美03”债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系统和综合协议交易平台双边挂牌交易,发行总额3亿元,债券期限4年。

负债规模也持续扩大。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公司的总负债分别为303.58亿元、301.73亿元、332.16亿元和407.1亿元,呈现走高的趋势。而到了2020年3月31日,物美的负债合计已经达到了472.2亿元,同比增长30.21%。

截至2020年3月31日,物美短期借款151.81亿元、应付票据4.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14亿元、长期借款1.79亿元和应付债券63.74亿元。

而物美的利润却处于下滑趋势。根据物美发布的债券募集说明书,公司净利润2015年为49.7亿元、2016年为44.30亿元,2017年则腰斩至20.24亿元,2018年、2019年分别为21.36亿元和24.90亿元。

“净利润覆盖不了负债,必须要靠股权变现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才能继续发展。债务问题困扰过许多企业,需要尽快解决,一旦时间拉长,会影响到经营层面。”王强说。

文志宏表示,尽管不上市也可以融资,但局限性比较大。随着物美扩张步伐的加快,显然需要更多资金予以支持。物美上市也是为了以后更好扩张发展。包括大规模并购、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经营等。

但沈萌也表示:“当初退市是因为估值低,对物美进行融资的帮助也不大。现在再上市是物美的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业务也与此前有所差异,加上近期港股内地化趋势明显,可能会得到与之前不同的结果。但在香港上市也要看是以红筹结构还是H股,如果不是全流通,那么H股意义不大,融资少,交投差,也没全流通变现。”

上市“双刃剑”

“上市是把双刃剑,关键还得看如何利用。物美目前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突出的行业优势。”胡春才说。

实际上,随着规模的扩大,除了负债率升高,物美的经营管理也受到外界诟病,这在上市后或许会更加放大化。

物美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一直饱受热议。据知情人士透露,物美的渠道费用近年来一直水涨船高,此前联营综合扣点就达18个左右,10个点前台8个点后台。比如约定100万元的销售目标,就要先从后台扣除8万元的促销服务费,前台还要根据销售额扣10个点的流水。照此计算,产品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利润一定要超过18万元,供应商才可能不亏。此外,货款结算周期较长、内部管理不够精细,促销员分工不清等问题也一直伴随着物美的发展。

除了零供关系紧张,物美的门店管理、用户体验等方面也颇受争议。不久之前,物美就曾发生卖过期8年的口罩事件,该事件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赔偿问题,而物美各个门店的赔偿速度、方案、态度等遭到不少消费者的投诉。

“物美上市之后遇到的挑战在于,其卖点可能还不是太突出,如果仅凭借他的超市业务,还没有足够的亮点和核心竞争力来吸引投资者。因此近年来物美大力打造多点,想要通过数字化经营管理来打造优势。可以说,多点是物美的一个新故事。”胡春才说。

但多点这个新故事未必能给物美的上市赋能。伴随着物美上市的消息发酵,物美将打包物美超市、麦德龙中国,以及数字化供应链资产的猜测传出。但文志宏告诉记者,企业上市肯定会拿出比较优势、有前景的资产,这样能够更多地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企业的估值也能够拉高。在这样的逻辑下,物美的资产包括麦德龙中国业务、北京超市业务肯定会考虑上市。但多点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板块上市。它的价值短期内没办法通过明显的盈利表现出来,其次多点的盈利模式也还待优化。

记者查阅物美公司债券2019年度受托管理事务报告发现,在主营业务中,物美超市2019年营收278.99亿元,占总营收的64.92%,麦德龙的业绩也处于年年增长的状态。但多点的业绩并未单独列出。

沈萌也从资本层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北京超市、麦德龙中国之类的都是零售资产,多点和供应链算科技资产。传统零售业务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更大,而数字科技类资产在国内上市更有利。打包上市 ,可能会无法突出各自资产的估值优势。”

上市后的物美又将如何发展?文志宏认为,“虽然物美最近几年发力扩张,但董事长张文中的入狱实际上耽搁了公司很多年的发展,致使物美在业态创新等方面尚未走在行业前列。”

“上市之后或许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变化。”文志宏进一步表示,物美是一个多业态的零售集团。如果上市之后,肯定会着重布局某些板块。首先,是主力业态,像大卖场可能会去做升级和改造。其次,是新业态,便利店和社区零售,可能会加大力度布局。再次,从高价收购麦德龙就可以看出物美对于供应链的重视,上市之后,融资的资金肯定也会在供应链整合上面起到更大的作用。最后,当然还有围绕多点的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业务,这个板块是物美的重中之重,并且早已经有所投入。

胡春才也表示,上市是把双刃剑,在带来资本的同时,也会接受更多的市场考验。上市之后如何运用关注和资金去做好经营、发展壮大才是物美最应该思考的。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