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金融纾困实体经济需把握三个平衡


来源: 网络综合

金融纾困实体经济需把握三个平衡

马梅若

8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这正是近半年以来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保市场主体,在“六稳”“六保”中居于一个关键位置。唯有市场主体平稳运行,才能有相对充分的就业、才能有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转,才能有民生安泰。可以说,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稳市场主体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

前期一系列纾困政策已经初见成效。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二季度经济增速已经转正。不过,宏观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5.2%。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供需两端、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承压。对此,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们是在打一场持久战。对金融业而言,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纾困发展,需在当期挑战和中长期发展等多重挑战中寻求平衡。

首先,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在助力经济稳增长和防范中长期风险中寻求平衡。

近期,关于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时有争论。而本次会议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其中,合理充裕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挥逆周期调节政策的作用;而不搞大水漫灌则是为了避免“后遗症”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一文中指出,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对冲政策十分必要,执行中如遇新的异常情况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力度。但也不能不看到,在资金面宽松背景下,企业、居民、政府都可能增加债务,而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强刺激做法,中长期效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包括本次会议在内的多次会议出台政策都强调不搞大水漫灌,更加重视政策的直达性、精准性。过去几个月里,央行创设了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多项监管指标也都直指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量增、面宽、价降。

其次,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要善用金融科技,实现有效银企对接,在助力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寻求平衡。

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是一项长期任务。金融支持可持续的前提是“商业可持续”。在这方面,善用金融科技,是扩大市场主体受益面,同时也是保障金融机构利益的双赢途径之一。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少金融机构在依托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采用全流程线上审批后,不仅在普惠金融领域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自身的资产质量也得到稳定提高,打破了此前金融支持小微高成本、高风险的“双高”困境。

再次,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要深化金融改革,在改革的阵痛与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中寻求平衡。

市场上有种声音,认为在当前纾困的巨大压力下“稳”字是唯一要务,借此延宕改革。本次会议指出,要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疏通传导机制等。这正体现了决策层的鲜明态度。

以改革促发展是40多年来中国经济金融从弱到强的宝贵经验。郭树清指出,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扮演着“棋眼”角色。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实体强健是金融业繁荣稳定的根基,而金融业不断改革发展方能推动金融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在一系列金融机构优化治理、金融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金融才能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水大鱼大”。在未来漫长的、充满坎坷的发展征途上,金融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还要闯过一道道激流险滩。我们要看到,金融纾困实体经济,绝非简单的融资加法题,更是一道“鞋子配脚”的机制匹配题,是一道多个主体、多元目标、跨期平衡的均衡题。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