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海上“漂流记”——探访渤海湾上“渔政人”


来源: 网络综合

新华社天津9月13日电 题:海上“漂流记”——探访渤海湾上“渔政人”

新华社记者王井怀、梁姊

夜幕降临,一艘船悄悄离开海港,驶向渤海深处。船上,是三位渔政干部:张希旺、季晨、曹先路。

为保护渔业资源,张希旺等3名“渔政人”,早出晚归,守护着渤海湾的平静。

“休渔期间,每当有大批鱼苗放流时,非法偷捕的情况就容易发生。”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渔政科科长张希旺分析说。

有一次,一直忙到清晨5点,他们三人才在茫茫海面上找到非法捕鱼的蛛丝马迹:11艘偷捕船只,在清晨的薄雾中正准备进港。张希旺驾驶从渔政船上卸下的小快艇,追上最前面的渔船,横在40多米的铁船前。季晨和曹先路则驾驶渔政船将船队拦腰截断。最终,11艘偷捕船全部被查处。

“人上岸一跑就不好抓了。”多年来,张希旺遇见了形形色色非法捕鱼的渔民:把四五岁孩子绑在船上的年轻夫妻,在海上对抗整整一宿的中年人,打着钓鱼幌子乘船出海的游客等等。

今年7月,一位小伙子被抓时扬手扔到渔政船上一叠百元大钞。“钱收下,放我们一马。”张希旺一指胸前的执法记录仪,把钱抛了回去。

有时候,不法分子会派人“潜伏”到渔政船周围“盯梢”,有什么风吹草动,随时向偷捕渔船汇报。

为了“反侦查”,“渔政船只能在海上不停地‘漂’,不能让他们摸到规律。”工作15年的张希旺说,今年休渔以来的4个多月,他和同事在海上“漂流”了上百天。

这样的海上“漂流”没有浪漫,只有辛苦。

曹先路从事渔政工作7年,谈起海上生活时只说了两个字:热、湿。

“渔政船就是一张铁皮,一两天就晒透了。”曹先路比较胖,怕热。“船舱成了蒸笼,开了空调舱内也得30多摄氏度。”

不少“渔政人”会得湿疹。曹先路的胳膊上、手上患有湿疹,皮肤有许多显眼的红色斑点,“治也治不好,一痒了就抹点药。”

天天在海上跑,家里便顾不上。张希旺从没参加过自己孩子儿童节的活动,“孩子的老师总问,怎么从来没见过你爸爸?”张希旺遗憾地说。

令张希旺难以释怀的还有对父亲的亏欠。60多岁的父亲今年6月因脑梗两次住院时,张希旺正在海上“漂”,只能请护工照看父亲。

“渔政人”都是这样忙起来就顾不了家。去年底当上爸爸的曹先路说:“直到现在,孩子都是妻子一人照顾。”季晨也插话说:“平时工作太忙,家人都习惯了。”

多年的海上奔波让他们三人所在的“中国渔政12016”船在渤海湾上有了“威名”。在刚刚结束的休渔季,当地渔政累计出海巡航135次,航行约8100海里,查获非法捕捞船只116艘。“中国渔政12016”船贡献不小。“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沿海的渔民都知道‘12016船’执法严。”曹先路言语中透着自豪。

开海以后,张希旺和两位同事还要继续“漂”在海上,重点巡查使用违禁网具的渔民、检查海上养殖场……

“有什么是不辛苦的呢?只要穿上这身制服,我们就会在海上坚守。”张希旺说。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