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 >

之江潮·疫线迎峰⑤丨发热门诊量一度超日常6倍 乡镇卫生院还挺得住吗?


来源: 杭州网

浙江新闻客户端讯连着20多天,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清港分院(清港镇卫生院)的发热诊室再没熄过灯。


【资料图】

这家小小的乡镇医院,是清港镇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服务覆盖方圆54.2平方公里内的8万名居民。12月以来,快速攀升的感染人数,让基层医疗机构承受着数倍于平时的压力。

2023年的第一周,记者蹲点清港镇卫生院,在疫情防控的前哨站,记录基层医护人员应对疫情冲击的日常。

发热门诊连续半月每天接诊500-700人次

清港镇卫生院的发热诊室设在医院入口左侧,是个临时搭建的板房。

1月4日早上8时,诊室门口已经排起了队。他们戴着口罩,手里攥着医保卡,每个人自觉保持一个人宽的距离。

看到假期过后患者没有增多,院长高成龙松了一口气,“按照目前的人流量,今天接诊量应该在100个左右,这个新年过得比想象中更平稳一些。”

为应对这波疫情冲击,高成龙已经很久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患者越来越多,但医护人员也相继感染,我一闭眼脑子里都是明天的工作安排,生怕有突发情况。”高成龙说,身为乡镇卫生院院长,他不仅要负责辖区内各村疫情期间群众防护工作,还要统筹管理医院的医疗运行,尤其是要保证发热诊室平稳运行。

24小时运转的发热门诊,是清港镇卫生院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接诊人数已连续半个月保持在每天500-700人次之间,是日常接诊量的6倍多,直到去年12月30日才下降到300人次。然而不管什么时候来就诊,患者的排队时间都不会超过30分钟。

“接诊量大,我们就增加窗口数量,高峰期开设了7个发热门诊,所有医护人员连轴转。”高成龙说,那段时间医护人员也相继病倒,48个医生凑不出一张值班表,大家只能拖着“病体”上班。

“退了烧就让院长安排值班了,除了喉咙痛,没太多感觉。”90后全科医生王鹏飞在穿戴防护服的间隙与记者聊了两句,像他这样还未“阳康”就来上班的是大多数,“实在熬不住才会请假休息。”

这轮疫情到现在,清港镇卫生院先后有75%的医护感染,靠着“一波倒下,一波顶上,一波轮替”,才挨过了最难的时候,高成龙看在眼里感慨万分:“没有人想着休息,生病的吃了颗退烧药第二天照常来上班,没有生病的主动找到我要求多安排值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

医院工会也竭力照顾着医护人员的后方“小家”,第一时间为感染的员工送上药品物资,为病情严重的医护和医护家属提供医疗资源,让冲在一线的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蹲点一个上午,发热门诊并没有出现“兵荒马乱”的场面,患者有序地排着队,队伍人数始终保持在5人以内。不仅如此,记者还发现就诊患者大多在四五十岁的年纪,老年人并不多。

高成龙解释说,并非老人的感染率低,而是医院把老年患者的诊室设在了他们家里。“老人身体不好,大冷天的往医院跑容易交叉感染,我们让家庭医生为老人上门诊疗。”

清港镇卫生院共有11个家庭医生团队,覆盖到辖下29个村居,每个团队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和1名护士。疫情下,这支队伍成为与病毒短兵相接的中坚力量。

在高成龙手机里的“健康地图”系统上,能看到清港镇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据,包括是否患有基础性疾病以及是否全程接种疫苗等,系统根据老年人现有基础疾病与身体状况,把人群分为红、黄、绿三个等级,实时推送给家庭医生,其中红黄码人员为已感染或疑似感染者,要及时跟进诊治和随访管理。

虽然不是家庭医生,但高成龙对辖区内每一个红黄码人员的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尤其是针对感染了新冠的老人,他隔三差五就会上门回访。“大多老年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感染新冠病毒,重症发生率会比较高,不上门看看不放心。”

在“健康地图”上,记者看到清港镇同善居有位老人的码显示为红色,信息显示老人名叫张冬凤,今年88岁,于1月2日确诊感染新冠病毒,今天是感染第3天。

“老人感染新冠后发烧到38℃,她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眼视力黄斑萎缩等基础疾病,收到预警消息的时候我们紧张急了,生怕发展成重症。”张冬凤的签约家庭医生杨彩雪想起当时的情况还心有余悸。

为了动态监控老人的病情发展,杨彩雪每天都上门回访。下午4点,记者跟随杨彩雪来到张冬凤家,看到老人已经能正常活动,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烧已经退了,就是没有什么食欲,杨医生隔三差五上门问诊,让我安心了不少。”张冬凤感激道。

确认老人已经退烧,杨彩雪随后为她进行了血氧饱和度、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检查。“现在就是血压还有点偏高,我再给你开点止吐药和助消化的药,少食多餐,平时要注意休息。”杨彩雪一边查看报告一边叮嘱老人,怕她记不清楚,又拿出笔在药品盒上详细地写上用药注意事项。

记者注意到,在就诊的过程中,杨彩雪兜里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她会在检查的间隙接听,从对话里不难猜出,电话对面是她的患者,有需要送药的,有发烧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有家里人赶不回来需要家庭医生上门的,她都耐心回复。

“电话早就给出去了,作为家庭医生,我们会24小时在线,回应群众需求。”杨彩雪说,等这里的回访结束,她还要继续赶赴下一个家庭。

在这个特殊时期,家庭医生早已舍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除了在医院值班,杨彩雪每天都要上门看诊,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了19家,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半夜。结束线下问诊,她仍“挂在线上”等待患者的电话,就连感染新冠也没有请假。

布洛芬、连花清瘟等提前按日常用量5-10倍进购

夜幕降临,但高成龙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晚上10时左右,一辆药物配送车停在清港镇卫生院门口,高成龙和药剂科医生仇瑞岳一边清点药品,一边把箱子摞到小推车上,推到医院左侧的库房里。“今天又来了些新药,主要还是退热药和感冒药。”

将药品整齐码上货架后,还要进行盘点和系统入库。高成龙核对清单,确保库存药品存量充足,仇瑞岳则坐在电脑前,将药品数量、医保编码等信息逐一录入电脑系统。

“布洛芬等退烧药我们准备了应对4到5天的量,还有一些慢性病的药品也备足了量,无论是普通门诊还是发热诊室都不缺药。”高成龙说这句话很有底气,在12月中旬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清港镇卫生院都没有缺过药。

高成龙从医30多年,最早在乡镇做过防疫工作,深知在大规模疫情冲击下,基层医疗机构容易出现药品短缺问题。12月初,高成龙在不断变化的防疫政策中预料到接下来可能会有一场硬仗要打。他未雨绸缪,早早联系好医药公司,购置了足量的药品。

“感冒清热胶囊、布洛芬颗粒、连花清瘟等药品都按照以往日常用量的5-10倍进购,库房放不下就把药房后面的方舱也改成临时库房,看着满满当当的药品,心里也踏实。”高成龙说。

扛过了最难熬的一周,药品在清港镇不再短缺。上月中旬,镇政府还与镇上多家药房联合设立了9个便民健康小屋,把药店开进原本没有卫生室的多个偏远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让每个人都能在家门口买到药。镇卫生院则积极为健康小屋提供渠道保障,帮助药店采购紧缺药品。“社会力量加入后,减轻了卫生院的压力,百姓能就近买到药,就不会扎堆往医院跑,从而减少交叉感染。”高成龙说。

相较于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省、县级医院,清港镇卫生院的这个新年似乎过得有些平静,但高成龙并没有放松警惕,“清港镇流动人口比例大,估计春节前后还会迎来新一轮的感染高峰,硬仗可能才刚开始。”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镇卫生院 家庭医生 医护人员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