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观“海”满眼春——从生态产业看贵州高质量发展 世界看点
2023-04-12 15:15:29
来源:
杭州网
群山连绵的云贵高原,曾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沟壑纵横的贵州已经看不到当时的海洋痕迹。
我们来到今天的贵州,连片的樱花园“花海”姹紫嫣红,湄潭万亩“茶海”竞相吐绿,翠绿的赤水“竹海”与连绵的“山海”相互交融……让人惊叹:2亿年前消失的“海”又回来了!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一幅绘满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正在贵州徐徐展开。
(资料图片)
“花海”:以花为媒,联结“美”与“富”
就像在群山之巅打翻了调色板,五彩斑斓的花海随着蜿蜒的山脉起伏不绝。
“太震撼了!这么壮观的杜鹃花海,山上山下全都是,真的看不够!”从安徽到贵州赏花的游客陈麒,欣赏了一整天的高山杜鹃花,到了傍晚还恋恋不舍。
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2023年4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地处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每年花开时节都会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此处绵延分布了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家住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颖川村的黄祖敏,连续6年时间,每年3月至5月都会在景区租摊位开小卖铺。她告诉记者,盛花期游客络绎不绝,日收入从2000元到4000元不等。
为进一步延伸杜鹃花产业链,当地依托花卉公司致力于高山杜鹃的组培研发、生产销售,推出了高山杜鹃百余个品种。百里杜鹃汇境花卉科技园负责人李亭毅介绍,随着产业链延伸,目前公司解决了当地30多名村民的固定就业,年就业人次过万。
农民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汇境花卉基地管护花卉(2023年3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54岁的袁绍珍在这家公司工作了3年,扦插、打药、浇水……已经很熟练。从她家到公司,走路仅需5分钟,是名副其实的“家门口就业”。
在贵安新区樱花园,樱花竞相盛开,游人如织。该园占地面积2.4万余亩,种植了近70万株名贵樱花,是目前世界上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樱花基地。
贵州省贵安新区樱花园(无人机照片,2022年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贵安新区高峰镇王家院村,在樱花盛放时节开设了160个摊位方便游客。村干部吴婷介绍,通过规范设置惠民摊区、农产品展销区、游客休息区等,鼓励农户尤其是脱贫户、低保户等摆摊经营,增加收入。
贵州省贵安新区樱花园(无人机照片,2023年3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乡司前大坝持续举办油菜花观光月活动,坝区业态不断丰富,形成了集生态农业种植、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园区,走出了一条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茶海”:香飘黔岭,兼收“颜”与“值”
今年清明节期间,记者站在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的“观海楼”上极目远眺,只见一垄一垄茶树排列有序,心里顿生“波涌千层逐浪翻”的感慨。
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无人机全景照片,2023年4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贵州茶叶种植面积已超过700万亩,茶产业已成为贵州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湄潭县地处北纬27度,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茶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该县于2020年、2021年、2022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湄潭翠芽”先后88次荣获国家级金奖,香飘海内外。根据当地茶业部门的统计数据,2022年湄潭茶叶出口3200余吨,主要出口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在贵州茶叶出口县域中占比排第一。
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无人机照片,2021年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湄潭县天城镇天城村57岁的熊仕华,家有7亩茶园,清明节前后他的茶园每天有六七斤茶青卖到当地的茶青交易市场,一季收入近4万元。
茶商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茶青交易市场内收购茶青(无人机照片,2023年4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依托气候、水源、生态,近年来大力打造“抹茶之都”。2018年,贵茶集团在江口建设产业园,其中用于精制抹茶加工的车间长278米、宽48米,其开发的“欧标抹茶”远销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江口县已建成投产碾茶生产线14条,年生产能力达200吨左右;抹茶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约4000吨。辐射带动相关就业人口近10万人。
一场春雨后,贵州石阡县龙塘镇的苔茶基地嫩芽吐绿,茶农们抢抓时机采摘新叶。有着“中国苔茶之乡”美誉的石阡县,现有茶园面积43.6万亩,茶叶年产3.25万吨,带动32.5万人吃上了“茶叶饭”。
截至2022年,贵州省茶园面积达70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45.4万吨,茶叶年产值达606.2亿元,其中年出口额达5.2亿元。湄潭、凤冈、石阡、都匀等10个茶叶主产地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
“竹海”:翠竹生风,汇聚“绿”与“金”
笔直的楠竹高耸入云,苍翠的竹叶层层叠叠,阳光从树梢洒进林间,山风把竹林吹成翻滚的“绿浪”。被誉为“西南竹海”的赤水,拥有连片竹林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排在贵州县域第一位。竹笋、造纸、竹编工艺品,当地围绕竹子做足“文章”,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达73亿元。
这是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一景(2017年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村民黄恩贵是竹子种植大户,坐拥110亩竹林,去年卖出110多吨原材料,平均每吨可卖到500元。
大同镇民族村村民熊文桂告诉记者,家里有20多亩竹林,她以竹原料的形式卖到造纸厂、竹制品加工厂,每吨有480元的收入。
在贵州省赤水市竹城竹业加工坊,赤水竹编传承人唐小容在编织竹制品(2022年11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根据当地林业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赤水市有224万亩林地,其中竹林132.8万亩;有竹农17万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6万元。
不少企业看到了依托竹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商机,抓紧布局竹工业产业链。家具生产商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已经形成完整的竹家具、竹装饰品工业化生产线,每年要消耗新鲜楠竹两万余吨,生产的竹家具、竹地板、竹马桶盖畅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
摄影爱好者在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里拍照(2018年10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不仅如此,“竹海”还以更丰富的形式滋养着当地村民。2022年10月,贵州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正式发行。赤水市晟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凭借自有的10万亩竹林产生的固碳效果,获得了这张碳票。该公司工程部副部长王浩宇说,银行以碳票作为质押物,授信公司5000万元用于竹林碳汇开发,目前1000万元贷款已经到账。
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一角(无人机照片,2018年11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双碳”探索进程中,竹林碳票的诞生成功地将竹林资源变成了资产。据赤水市林业局测算,2021年启动森林碳汇开发以来,全市符合森林碳汇开发的森林面积约150万亩,以30年计入期算,可固碳约9000万吨,价值约45亿元。
如今的贵州,在群山之巅托起“振兴之海”,用生态产业开启了一幅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统筹:郜新鑫、李逾男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
四问“Z视介” 如何抓住缝隙里透出的光?
-
高原观“海”满眼春——从生态产业看贵州高质量发展 世界看点
-
上海首条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高铁并行段隧道贯通_世界快播
-
焦点滚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荣接受审查调查
-
农业农村部:全国已春播粮食1.2亿亩 早稻育秧基本完成 焦点简讯
-
环球观点:法国经济部长:欧洲应实现“思考自主”
-
校园欺凌如何识别、预防?上海修订了这本指导手册 今日关注
-
事关每个人饭碗!这件KPI考核数据为零的大事浙江要怎么干? 新要闻
-
国台办:欢迎更多台湾乡亲来大陆寻根祭祖 认祖归宗 天天通讯
-
温州女子饮品店与店员发生争执,露出制服威胁,市场监管部门:已严肃批评|精彩看点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郑锦阳去世 享年95岁
-
长春医声 | 耳机戴不对,听力危害大(25)
-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最后一台发电机组定子成功吊装
-
2022年公安机关破获“养老育小”“天心玺”等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330余起|新动态
-
西藏石窟寺调查发现罕见吐蕃时期摩崖石刻
-
西北华北等地仍多大风沙尘 江南等地明起雨势增强
-
【条漫】“五个一百”,用主旋律奏响凝心聚力的奋进号角
-
世界关注:单颗牙不超过4320元 浙江省种植牙服务新规落地
-
“我的特种兵式旅游,坐九小时硬座还能日行4万步”-每日消息
-
天天热文: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稳步增长
-
贵州强盛集团一煤矿发生事故致8死13伤,7家单位和25名相关责任人被追责问责
-
沙尘天气是否能根治?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回应 世界新要闻
-
今热点:在“行走的课堂”中寓学于游
-
温州加快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一年半连开六条国际货运航线
-
温岭将企业“认证”“标准”变信用 凭一张证书获得8000万元授信
-
我国发生大范围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继续向南推进,未来几天北方仍有沙尘困扰-全球看点
-
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大会在常山召开 怎样用好流量?网红局长这样说|前沿资讯
-
我国推进研制新型火箭发动机 推力亚洲最大,可支撑载人登月等任务实施
-
轨道交通6号线“飞欧”段主体结构完成|动态
-
【环球热闻】外交部发言人:愿以巴西总统访华为契机,推动两国各领域互利友好合作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