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香港雀笼技艺:守护者觅得新传人
2023-07-31 22:26:56
来源:
杭州网
新华社香港7月30日电题:香港雀笼技艺:守护者觅得新传人
新华社记者 谢妞
在九龙太子花墟附近,有一个以中式庭院设计的雀鸟花园。走入花园高低有致的树荫里,首先听到的是阵阵鸟鸣,映入眼帘的则是摆放着许多雀笼的小径。来到尽头,身着灰色背心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不疾不徐地为竹丝雀笼刷漆。
【资料图】
7月的香港潮湿闷热,这位老人依然气定神闲,不受干扰。老人名叫陈乐财,今年81岁,人称“财叔”。13岁他开始跟随舅舅学习制作雀笼,师从制笼名家,从此与雀鸟结下半生缘。
7月22日,陈乐财手持雀笼。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因为热爱 所以投入
“我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做手工,雀笼也是最具有艺术感的手工艺品之一。”谈到为何入行,陈乐财娓娓道来。20世纪50年代,香港提笼养鸟的风潮尚未流行,学习制作雀笼更是“冷门”,更多人会选择剪发、木工等手艺。
陈乐财坦言,虽然当时年龄小,但是看到精美的雀笼挂在高处,感觉心里痒痒的。“当时我蹦出一个念头:如果有一天制作雀笼的师傅退休了怎么办?谁来继承这门手艺?想到这里,我坚定地选择了学习制作雀笼。”陈乐财笑着说。
时间来到20世纪60、70年代,香港的雀笼师傅人才辈出。陈乐财在当时并非名家,所以生意远不如预期。
为了谋生,陈乐财也尝试过其他行业,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制作雀笼的行业中。他说,最爱的还是制作雀笼,无论做哪行,始终放不下。
雀儿易得 好笼难求
雀笼是竹器和木工的结合,依靠的是竹、刀、漆和“一双手”,雀笼师傅更要做到“手中有竹,心中有数”,才能为雀鸟缔造新天地。
制作一个普通的雀笼最少要用上48支竹丝,每一根竹丝都要经过精雕细琢,做到均匀对称。其后,再将竹子用煤油灯加温,形成适合造笼的弧度,之后逐条穿过雀笼底部笼圈上的小洞。笼底、笼脚的花纹则需要找专业的师傅雕刻,实现“笼上生花”。因此,完成一个周正、扎实、通透的雀笼,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
陈乐财曾为自己的爱鸟花费近两年时间制作雀笼,谈起这款雀笼时他笑意盈盈。“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陈乐财说,一般的雀笼只有一层,但考虑到它喜欢跳跃的习性,所以在设计时增加了一层“小阁楼”,让它生活的空间更大。
近年来,惜雀之人在茶楼品茗赏鸟已难得一见,雀笼制造工艺也逐渐式微。进入耄耋之年的陈乐财,依然坚持每天营业,现在仍有不少熟客、旧雀友找他修理雀笼,他的工作重心也从制作雀笼变成维修雀笼。
“只做笼是坐井观天,维修可见百家姓。”陈乐财这样形容维修雀笼。
竹丝破烂或者是掉漆,每个损坏的雀笼各不相同。在修复过程中,陈乐财首先会研究造笼师傅的手艺,自己再模仿其工艺后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他可以看到不同师傅的制笼风格,学习同行的优点。“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风格修缮,那么雀笼将失去美感。”陈乐财说。
7月22日,陈乐财指导徒弟阿亨。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非遗技艺 跨界传承
2014年,雀笼制作技艺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传统手工艺”类别。奇巧的雀笼制作技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慕名来学习。陈乐财说,做笼需要耐心和定力,自己学到很多技巧,如果后继无人,那这门手艺就会消失,只要有人愿意坚持学习,一定倾囊相授。
近几年,陈乐财陆续收了8位徒弟,他们来自设计、金融、舞蹈等不同专业,经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开始学习。每周四、周六的下午,他们来到陈乐财的店铺,学习雀笼制作。
从事舞蹈的徒弟何嘉露表示,雀笼在以前的香港电影里经常见到,现在有机会可以学习制笼,非常难得。
“身边很多人都觉得雀笼是父辈甚至是爷爷辈才会感兴趣的东西,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制作。”何嘉露说,真正开始学习之后,切实体会每一道工序,看到一个雀笼从无到有,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
设计师郭达麟也是陈乐财的徒弟之一。他偶然接触雀笼制作后,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探索这门技艺背后的美妙。他从头开始学起,从如何选择合适的配饰与雀笼相应,再进阶到磨刀、拉丝等技巧。
7月27日,徒弟郭达麟在维修雀笼。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对于这几位徒弟来说,除了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有“心理关”。何嘉露坦言,他们都有自己的主业,在学习时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并不容易。对此,陈乐财在收徒前会让他们先观察制作流程一段时间,确认他们是否有恒心与耐心坚持学习,之后再学习技巧。
“一旦形成这种耐心,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身心愉悦,好像在做‘头脑瑜伽’。”何嘉露说。
在特区政府“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的帮助下,郭达麟将香港的养雀文化、雀笼工艺等领域的研究出版成书,并在今年的香港书展上展出。他说,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这本书重拾对雀笼制作工艺和雀笼文化的关注。
上一代倾心相授,下一代有心接力,让陈乐财对于雀笼制作工艺的未来有了信心。“每天有很多爱好相同的朋友找我聊天,交流心得,徒弟们也很用心学习,非常舍不得放弃,我会继续坚持‘守护’下去。”陈乐财说。(视频记者:阎月巧、梁嘉骏、许淑敏、谢妞、周远隆(实习))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
香港故事︱香港雀笼技艺:守护者觅得新传人
-
(成都大运会)中国非遗惊艳成都大运会 全球青年热情体验中国文化
-
(成都大运会)香港跆拳道选手叶颍欣:参赛很开心 将去街头品美食
-
浙江持续擦亮双拥工作“金名片”
-
船进港、人上岸!宁海湾“智慧渔港”让渔船实时“在线”
-
工业主要指标领跑全省!舟山工业经济“半年报”出炉
-
列车因暴雨滞留,乘务员哽咽安抚旅客……
-
96秒,带你走近中国军队
-
“八一”灯光秀!今晚上演!
-
浙江水上客运航线停航82条 涉水工程全部停工
-
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国——访曼恩能源方案集团CEO乌维·劳伯
-
见证“八八战略”指引之路
-
台风“卡努”为何变“慢”了?接下来怎么走?气象专家解答
-
明天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
-
余姚:四好公路惠泽乡村 交通提质助力幸福启航
-
省域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
长兴:城乡商贸共繁荣 县域富美更“长兴”
-
青田:山海城乡,开启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
-
新华全媒+|起飞吧,少年!
-
(成都大运会)丁宁“重返”赛场:体育是人与人交流的好平台
-
90后博士在田间地头“自找苦吃”
-
从战略高度抓好稳就业
-
开放的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热土
-
让“大通道”释放“大活力”(人民时评)
-
焕发传统村落新活力
-
(成都大运会)丁宁“重返”赛场:体育是人与人交流的好平台
-
水利部:加强河道应急清障和堤防巡查防守 抓好水工程安全度汛
-
新华全媒+丨暴雨红色预警继续 多部门部署应对工作
-
深藏地下700米的“巨型西瓜”?去神秘实验室寻找“幽灵粒子”
-
2023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