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 >

差点丢了性命!浙江女子突然高烧不退,元凶又是它……


来源: 杭州网

近日,浙江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3天内接诊了2位被蜱虫叮咬患者,其中一位还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出现了多脏器损伤。医生提醒,感染这种病毒后一般要经过1周至2周的潜伏期,出现不适后要立即就医

赶跑身上一只黑虫

随后出现高烧不退、神志不清


(资料图片)

64岁的李阿姨是宁海人,干了一辈子农活,身体很结实。一天傍晚,她像往常那样收拾完菜地回到家中。没过多久,她觉得大腿上有东西在爬,撩起裤腿后发现是一只蜱虫,当下就把虫子赶跑了。李阿姨腿上没有虫咬的不适感,因此没有太在意。

几天后,李阿姨开始发烧,浑身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一周后,体温不仅没有恢复,最高还烧到了39℃,甚至出现了浑身抽搐、神志不清。当地医院赶紧将她转院至李惠利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刘雪兰主任检查发现,当时李阿姨的血小板减少至仅为36×10^9/L(成年人正常值为100-300×10^9/L),最终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刘雪兰和家属反复询问病情时意外得知,一周前曾在患者身上发现过一只活动的蜱虫,心中有了大致的判断。她立即安排将患者的样本送到疾控部门进一步检测,最终确定为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随后,李阿姨被转入该院感染科继续治疗。

当时,李阿姨的情况不容乐观:中度肝脏损伤,肾脏和心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在病情持续加重的情况下免疫力低下,继发了其他的细菌感染。

感染科许烂漫主任为其制定了抗病毒、激素、增强免疫的联合治疗,尽管期间病情发生反复,但最终李阿姨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治疗,李阿姨的血小板恢复到正常,各脏器受损程度明显好转,最终康复出院。

蜱虫不可强行拔出

外出做好防护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也叫蜱咬热、蜱虫病,可导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每年6~9月是蜱虫叮咬的高发期,也是医院接诊的高峰期。”许烂漫告诉记者。

目前,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来源和带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虫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可在人群中通过血液接触等进行传播。

感染这种病毒后,一般要经过1周至2周的潜伏期。然后突然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当然,并非所有被蜱虫的患者都会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但我们仍不可忽视防护工作。蜱虫叮咬后如处置不当,可能会把蜱虫口器“遗留”在皮肤里,易感染病毒。

许烂漫建议,发现被蜱虫叮咬后,不可强行将其拔除,应该用2%利多卡因、液体石蜡、凡士林、甘油等涂抹在蜱虫头部,使其自动松口,然后用镊子等工具轻轻拔出,拔除蜱虫后的伤口要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可前往医院处理。

许烂漫提醒,蜱虫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尤其在春、夏季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增加被蜱虫叮咬机会。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越来越的人来到户外感受秋意。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出行时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被叮咬后注意观察体温及一般情况,有不舒服及时就医。接触患者血性分泌物要严格消毒,减少人际间传播。

[责任编辑:RDFG]

责任编辑:RDFG215

关键词: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图片